脂肪肝与健康
校医院 穆沛红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4%,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量可达40%-50%,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脂肪肝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脂肪肝类似于急性、亚急性病毒性肝炎,比较少见,临床症状表现为疲劳、恶心、呕吐和不同程度的黄疸,并可短期内发生肝昏迷和肾衰,严重者可在数小时死于并发症,如果及时治疗,病情可在短期内迅速好转。
慢性脂肪肝较为常见,起病缓慢、隐匿,病程漫长。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是在做B超时偶然发现,部分病人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乏力、肝区疼痛、腹胀,以及右上腹胀满和压迫感。由于这些症状没有特异性,与一般的慢性胃炎、胆囊炎相似,因而往往容易被误诊误治。
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是由于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及引起的代谢紊乱导致酒精性肝损伤。众所周知,乙醇90%在肝脏代谢, 乙醇进入肝细胞后,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醛,同时使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转变为还原型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使NADH /NAD比值升高,NADH /NAD比值的升高可抑制脂肪酸的β氧化,并通过提高3-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的比值使脂肪酸合成增加,导致中性脂肪在肝内合成增加并堆积,形成脂肪肝。
另外乙醇在肝内代谢过程中转变为乙醛,由于乙醛主要在肝脏线粒体内氧化成乙酸而降解,长期摄入乙醇可使肝脏线粒体功能紊乱,氧化乙醛的能力下降,而乙醇的氧化速度不变甚至提高,造成乙醛生成与降解不平衡,导致肝内乙醛含量增加。乙醛的毒性作用引起免疫损伤并使维生素B6、叶酸盐的降解增加,在脂肪肝向肝纤维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酒精性肝病病人肠道革兰阴性菌增加,肠壁通透性增加,网状内皮的功能降低,从而使血清中的内毒素增加。内毒素可以激活枯否细胞,使其释放细胞因子,造成肝脏的损害。
乙醇可使脂肪组织中释放过量的游离脂肪酸,大量饮酒使体内的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β氧化受损,使血液和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增加。已知部分游离脂肪酸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它可损伤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膜等,引起细胞内微器损害,还能明显地加强细胞因子的毒性,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和纤维化。过多的长链脂肪酸可被肝摄取用于合成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脂,一旦肝内脂蛋白合成速度慢于脂肪酸流入肝脏的速度,必然引起甘油三酯堆积,导致肝脂肪变性。
大剂量乙醇刺激肾上腺及垂体—肾上腺轴, 增加脂肪组织分解率,源于此的脂肪酸又被肝脏摄取,使肝内甘油三酯合成增加并堆积。长期饮酒抑制肝脏载脂蛋白B合成,从而使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障碍,导致脂肪肝。
缺氧和微循环障碍 无论是快速或缓慢摄入酒精都可以增加肝脏的氧耗量。脂肪变性的肝细胞体积增大,压迫肝窦,引起肝细胞缺血坏死,进一步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还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参与,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由于非酒精性因素引起的脂肪代谢障碍,比如糖尿病、妊娠及其他代谢性疾病也可引起脂肪肝的可能,但酒精性脂肪肝仍然是脂肪肝患病的主要因素。
预防脂肪肝首先要做到清谈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个别严重的患者需要服用调脂药正规治疗,减轻症状,延缓肝脏纤维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