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诊背后的“双重收获”
在杨凌这片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土地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医院中医康复科,连续4年开举办“学雷锋月”义诊活动,不仅是奉献与服务的旅程,更是一场医患共成长的“双向奔赴”。当我们将中医特色疗法的温热、健康养生理念的种子播撒进社区时,也在实践中收获了远超预期的价值与启示。
收获一:问需于民,从治病到防病的理念跃迁
通过深入社区、公园、校园等地进行这四场义诊过程中,我们深刻感知基层群众健康管理的“盲区”:超60%的居民存在慢性病管理缺失,超40%的一线工作者因忙碌而忽视身体预警,超80%的老年群体对中医“治未病”理念认识模糊,更有许多群众将“养生”误解为昂贵的保健品消费。这些数据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目前健康教育的方向有很大的偏差,“治病救人是职责,但帮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让人们一定要明白如何不得病,而不是等有病了再去治疗、再去住院、再去手术,这个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这种认知的转变,促使我们将“健康宣教”纳入日常诊疗,让“治未病”理念从义诊现场延伸至医院日常。
收获二:传统医学“破圈”,让文化自信可感可言
义诊中,一台磁疗仪前围满好奇的群众:“这铁盒子真能治腰痛?”医护人员将现代仪器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进行讲解,从“通则不痛”到电磁刺激疏通经络,从“气血调和”到调节局部微循环。当抽象的中医理论化为可感可及的诊疗效果,许多群众开始主动询问“四季养生”“穴位保健”等知识。“通过义诊,中医不再是古籍里的晦涩文字,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智慧。”科室负责人杨毓宏同志说道:这种文化认同的建立,让科室团队更加坚定中医传承创新的方向。
收获三:团队淬炼成长,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
牺牲周末、搬运设备、连续数周的高强度工作……义诊的艰辛淬炼出科室团队的职业光芒。康复科副主任医师苏建伟同志坦言:“义诊让我理解了‘大医精诚’的真谛——医术要‘精’,但医者之心更要‘诚’。”这种成长,也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更丰富的诠释:它不仅是无私付出,更是用专业所长去解决群众的痛点;不仅是短暂的热忱,更是持之以恒的深耕。
结语
一场义诊,一次叩问。当医护人员在奉献中重新审视医者使命,当群众在服务中重构健康认知,这场“学雷锋”行动早已超越活动本身的意义。它像一粒火种,点燃了“防病为先”的社会共识,照亮了传统医学的传承之路,更让“医者仁心”与“百姓信任”在杨陵的土地上相映生辉。而这,或许正是健康中国建设中最动人的底色。
(文:崔春苗 视频:孟娇娇)